来源:荆楚网
荆楚网(湖北日报网)讯(记者 阮琼 曾达飞 通讯员 熊无双 黄胜)4月25日,走进鄂州华容包王村汉鑫家庭农场,一排排大棚在阳光的反射下,闪耀着银光。大棚内,三五个村民正挥舞着锄头,将挂着零星草莓的秧苗连根拔起。
“眼看着天气热起来了,草莓大量上市的时候已经过去了,现在要‘闭棚子’,马上5月底甜瓜就要上市了。”农场主童卫国介绍。
(资料图)
“打工仔”漂泊7年终返乡创业
童卫国出生于1987年,是华容镇包王村村民,2010年,童卫国背上行囊外出谋生。他在工地上干过,在工厂里也待过,在外漂泊多年,但是家庭条件却没有多大改善。“打工终究不是长久之计。”童卫国归家的心一刻不曾停止过。
2017年,一次偶然的机会,听说村里有一片种小麦、养牛的土地要转让,童卫国果断出击,投入8万元流转168亩土地,开始创办汉鑫家庭农场。“当时想着拼一把,有土地在手里,种啥东西怎么也不会亏太多。”童卫国回忆道。
这是一场冒险之旅。“本以为创业是一件简单的事,一头扎进去后才发现,从栽种、浇水,到防治病虫害、收储和运输,都不简单。”童卫国感叹,说起来自己也是农民出身,但是由于之前长期在外务工,不仅完全不懂种养殖技术,在销售方面也是一窍不通。
童卫国介绍,在农场开办初期,他种过红菜苔、西甜瓜、玉米等果蔬,甚至还尝试过“稻虾共生”综合种养,有的产品遇到市场行情不行、销售渠道不通、产品品相不好等问题被淘汰。
“特别是玉米,当年我种的是水果玉米,存储时间短,且品相不佳,没有市场竞争力,只能眼睁睁看着一畦畦玉米烂在地里。”童卫国说,当年仅玉米这一项就损失了几万元。
历经数次尝试,他总结道:“当年我种植的所有果蔬全部是露天种植,基本上是靠天吃饭,导致很多产品品相不佳,卖不出价钱。”
外出学习请“行家里手”搭把手
为了让农场越办越好,自2017年起,童卫国到处拜师学艺,积极与省农科院果茶所、经济作物研究所的专家沟通联系,听取专家建议。
如按照长、中、短结合,以短养长、多种经营、效益互补的方法逐年逐步完善农场的建设;选择与其他品种错峰上市、人力成本更低的桃、梨品种;采取获得湖北省自然基金的梨树种植最新技术“双臂顺行式”新型棚架栽培技术种植。
同时,他积极参加政府部门组织的养殖技术培训,还主动利用手机网络,在长江蔬菜等专业网站,学习专业种养技术;虚心向当地种养殖“老把式”请教,参观当地及武汉周边成熟的家庭农场,并进行交流学习经验。
不仅如此,2022年,童卫国外出参加武汉星光村“致富带头人”培训,进行交流学习;2023年,他辗转到上海参加上海市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培育“头雁”项目。
“看的多,了解的也就越多,目前,我们汉鑫家庭农场还停留在初级发展阶段,没达到那样大的规模,很多模式不可完全照搬,但也提供了不少可以借鉴的地方。”童卫国说。
瓜果四季飘香游客慕名而来
按照省农科院果茶所、经济作物研究所相关专家指导,汉鑫家庭农场陆续引进红玉、霞脆、枣油桃、锦绣黄桃等6个桃品种,成熟期从5月初延续到7月中旬;引进秋月、翠冠等3个梨品种,成熟期从7月中旬至11月初;引进章姬、法兰帝、红颜等3个品种草莓,成熟期从11月初到第二年的5月,配套种植香莲、西甜瓜等,基本实现了四季有果,两季有花。
2020年,为解决锦绣黄桃和黄金梨等瓜果成熟后存储的问题,童卫国投资100余万建设冻库,延迟保质期。“农业投资大,10万、20万投进去看不到什么收益。”童卫国说,能维持在现在的状态稳步前进就好。2023年3月底,在农场路边,童卫国还开辟8亩土地试种甘蔗,以丰富农场产品种类。
现如今,童卫国的家庭农场里,一年四季瓜果飘香,草莓、西甜瓜、桃、梨等瓜果轮番“上阵”, 成为现阶段农场主要的盈利点,其中尤以草莓为最。童卫国介绍,刚刚过去的草莓销售旺季,草莓采摘营收达到10万,销售盈利20余万元。
满园瓜果不仅让童卫国走上致富路,也带领着周边村民迈向致富大道。自开办以来,农场规模不断扩大。如今,已建设大棚草莓、瓜果40亩,桃、梨树种植40亩,带动周边脱贫户就业10户,再就业人员35名。2017年至今,汉鑫家庭农场平均每年实现营收40余万。
据悉,童卫国的汉鑫家庭农场始终坚持绿色种植,科学管理,合规经营,重视品牌化发展,先后被评为2019年市级示范农场、2021年省级示范农场和2022年省级返乡创业示范项目。“从当初的粗放式经营到现在的科学化管理,一路走来,政府给了我们不少帮助,如今家庭农场也小有规模,日子是越过越红火了。”童卫国笑道。
标签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