来源:动静新闻
撰文:龙虎
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以文物立足,以史料为盾,
虎视牂牁,鹰瞵万峰,解读历史。
前文《关岳庙石马常有,“踩”狗的不常有》请动静的朋友指正,真的被指正了。兴义民族师院教授熊洪斌先生指出逻辑不通的问题。简单地说,假如是“狗马相戏”的生活场面,那立于市井、立于家庭住宅无可厚非,但关岳庙乃庄严肃穆之庙堂,“庙宇明器,如此儿戏,若无观念内容,置之何益?”兴义史志办主任王仕学先生则从仿生学角度,指出其“爪”为“猴”。即猴爪有明显抓握能力,狗爪没有,并且其后脚也是五爪,只是正好残损一爪。兴义的曹静秋、袁欣等老师也持马腿之下为“猴”的观点。众语点醒梦中人,关岳庙石像生,远没有想象的复杂,关岳二人,朝代不同,但忠君爱国,皆征战封侯之大神,寓意就是简单的“立马封侯”。关于表达方式,多数雕刻会使用“蜂”的图像,谐音封官进爵的“封”。但捧鲊关岳庙石马则是将此猴直接“封”于马蹄之下,此种做法,前所未见,故造成“指猴为狗”也。
西南屏障石刻
关岳庙建成三十五年后,清同治七年(1868),兴义即补知府孙清彦在关岳庙前石墙照壁,手书“西南屏障”四个大字,尽管四字与关岳庙似乎没直接关系,但却再次印证捧鲊老城无愧兴义南部军事重镇。“西南屏障”石刻为青石质,上有石板作帽,左右条石封边,共计5块碑石组成。通高1.7米,通宽7.2米。“西南屏障”剔地阳刻,字上涂红,四字各据一碑。第五碑为孙清彦自题跋文,既是注解,也透露其三次亲临捧鲊的信息,全文草书阴刻,满行21字,共12行,如下:
嗟呼。发逆蔓延半週,海内回夷肆扰,今逾十年。况夫地本弹丸,官失文武,兵食两乏,固守其难。苟飞(非)捧人士文山、仲谦、瑞图、云图及云亭诸绅民,同心效死,以存孤城,不及此。
憶余乙丑偶临,週览形势,内山外河,垣堑天成。益皇然于无信不立之旨焉。孰意阳极而剥,诸君乃自坏长城。犹幸天眙、云亭双手持危,重振全局而鼎新之,从兹官民合一,上和而下应,岂不永固藩篱耶。
憶灵(宁)武失而明亡,睢阳守而唐兴,边城得失之故,其所系岂浅鲜哉?此即墨二城,田单所以为复齐之本也。题曰“西南屏障”,大书深刻,并缀数言,以告夫后之官此者。
大清同治七年戊辰九月庚戍之吉
诰授朝议大夫花翎道衔即补知府昆池孙清彦书并识
孙清彦自题跋文拓片
孙清彦是云南呈贡人,工于书画,大名鼎鼎的昆明市中心“金马”“碧鸡”坊额题字,即其手书。咸丰年间,受太平天国运动影响,民族起义席卷云贵,孙清彦入府云南提督恒春手下赵德昌部。九年(1859),“发逆蔓延半週,海内回夷肆扰”,孙清彦随赵德昌奔赴贵州,镇压张凌翔、马河图领导的白旗义军。同治元年(1862)4月,时任安义镇总兵(兴义军区司令员)赵德昌与兴义府知府胡霖澍因军饷生裂隙,被义军大败,胡霖澍死于乱军,孙清彦临危替补知府,随赵德昌从府署安龙西逃兴义。当年11月,兴义县城被破,孙清彦随军一路南逃捧鲊据守。故而其云:“地本弹丸,官失文武,兵食两乏,固守其难”。若非以罗云亭、罗云图兄弟为首的地方绅民“同心效死”,孤立无援的捧鲊“孤城”,不会得以保全。以此为反攻堡垒,次年3月,孙清彦率兴义下五屯刘氏等众团练复克兴义县城。
跋文的第二段,主要讲内讧,也是同治四年(1865)“乙丑偶临”之原因。孙清彦一面形容捧鲊老城“内山外河,垣堑天成”的天险,一面又数落捧鲊乡绅在利益面前将“无信不立”之根本完全抛弃。这里有具体所指之事,此前数月,兴义刘氏团首、时任安义镇左营游击的刘官箴被杀。时刘官箴赴捧鲊部署南盘江上游防务,被当地团首张开基、张开业兄弟以请吃“全羊酒”为名,设计杀害,可笑的是,此前刘张二人还曾义结金兰。作为地方主官,孙清彦既要依靠地方团练对付风起云涌的民族起义,但又对这种私家兵团毫无节操的军阀做派,深恶痛绝,故斥责诸君违反天道,“阳极而剥,自坏长城”。不过,孙清彦对未参与内讧的团首罗永祥(字云亭)尤为赞赏,盛赞在其带领下,捧鲊必将“重振全局而鼎新之”,迎来“官民合一,上和下应”的局面,从而“永固藩篱”。
跋文的第三段,主要讲勉励。李自成攻下宁武关,明朝气数便尽。睢阳之战,则为大唐续命百年。两个典故,孙清彦就把捧鲊作为兴义南部军事重镇的地位体现得淋漓尽致,只不过笔误将宁武的“宁”,写成了“灵”。孙清彦同时告诫“夫后之官”,不要小看捧鲊这弹丸边城,得失岂是轻巧之事。战国燕军攻齐,唯有莒、即墨二城未破,两座孤城是守将田单最终能够复齐之根本。这与当年孙清彦被白旗义军撵到捧鲊坚守,并最终复克兴义县城如出一辙。
抛开内容和历史,孙清彦的自题跋文也是一幅难得的书法作品,显骨秀挺,活泼遒劲,非常流畅。孙清彦书写“西南屏障”这一年,早已离任兴义府,此次来兴,版本较多,一说是兴义刘氏邀请,一说是其郎岱同知任上余匪未清,其入滇请援返程途中,路过此地。时捧鲊团首张开基、张开业兄弟二人已经在与兴义刘氏的斗争中相继殒命。所谓化干戈为玉帛,孙清彦还顺道捧鲊小寨张氏营盘小住几日,题写“盛世桃源”和“凝翠”摩崖两方,以兹纪念。
标签: